1950年,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,临走前请求让她将阳台的衣服给收下来,以免回头下雨淋湿,敌人略加思索后点头,随后,她从阳台取下一件旗袍,殊不知那是她的情报信号! 萧明华出生在浙江嘉兴,父母是知识分子,给予了她优渥的成长环境,她的家庭不仅重视学业,而且常常引导她关注社会问题。 这种成长背景使得她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才情,早年间,萧明华进入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,在那里,她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锻炼。 她的散文、杂文以及小说作品,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,也得到了谢冰莹等知名作家的认可,谢冰莹在评价她时,曾直言:“萧明华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。” 然而,这段文学上的前景并未让她迷失方向,相反,战时的社会动荡促使她逐渐认识到,只有投身革命,才能真正为国家、为人民做出贡献。 抗日战争期间,萧明华亲眼目睹了无数无辜百姓的遭遇和国人的觉醒,这段经历使得她心中的革命种子悄然生根发芽,她意识到,单纯的文化创作无法改变社会的根本问题,只有亲自投入到抗争中,才能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。 她投身到学生运动,开始了为自由与公正而斗争的生涯,这时,萧明华与朱芳春相识,后者是中共地下党负责人,逐渐成为她的革命引路人。 朱芳春的影响使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,并在他的引导下,萧明华加入了地下党,开始参与情报工作,这个决定标志着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笔端诉说理想的文学青年,而是成为了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的革命战士,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地下党的情报工作不仅是情报的收集,更是革命事业中至关重要的部分。 萧明华与其他同志们密切配合,策马奔腾在隐秘的战线上,执行着这项充满危险的任务。 1948年,萧明华接到赴台湾任教的任务,在台湾,她担任台湾师范学院的教师工作,同时为地下党提供了情报支持,表面上,她依然是那个教书育人的学者,但背后,她的每一步都在为革命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。 与朱芳春的合作进一步加深,二人在台湾共同成立了“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”,并通过该组织开展情报工作,她白天教书,晚上则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情报整理、密写。 这种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后,萧明华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,即使面临巨大的风险,她也从未退缩,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理智,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 萧明华传递的信息涵盖了台湾兵力部署、重要防线的变化、解放进程中的关键军事计划等,诸如《台湾兵要地志图》《海南岛防卫方案》等关键文件,都通过她的手传送给了大陆的革命指挥部。 每一份情报都是血与火的考验,每一次传递都是生死边缘的博弈。她在暗中运筹帷幄,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,却始终没有动摇她的信念。 1950年,萧明华的生活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,那年2月4日,正是她三哥萧明柱的生日,萧明华的家中热闹非凡,兄妹团聚,举杯欢庆,然而,欢笑声未能持续多久。 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,敌人的突然闯入打破了她的一切安宁,两名陌生的特务突然闯进她的房间,询问“于非教授”的下落。 萧明华在紧张的时刻,依旧保持镇静,她巧妙地用言辞应对,安抚来客,并暗中指示三哥在危险来临时如何应对,她甚至在特务离开后,迅速焚毁了所有与地下工作有关的文件,以确保重要信息不落入敌手。 但萧明华的内心早已警觉,她没有丝毫慌乱,而是稳如泰山地走到窗前,优雅地取下那件挂在晾衣杆上的衣服,这一动作,看似平常,却是她与战友间早已约定的紧急信号。 通过这个信号,她成功地向战友们发出了警告,确保了他们能够及时撤离,避免了被敌人捉拿的危险。 两天后的深夜,萧明华最终被军警带走,她的心中没有恐惧,只有无尽的坚定,在保安司令部,萧明华经历了无情的审讯,敌人使用了最残忍的酷刑。 但萧明华始终没有开口,始终没有透露一丝情报,她的坚韧与决心让审讯人员束手无策,最终只能将她处决。 1950年11月8日,在台北的刑场上,萧明华面对枪口时依然挺直了背脊,眼中没有丝毫的屈服与恐惧。在她被押上刑场的那一刻,她的决绝和崇高的革命信念,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 临终时,她高呼着革命口号,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对人民解放事业的热爱。 萧明华的壮烈牺牲,直到三十二年后,才迎来了应有的荣誉与纪念,1982年9月16日,她的遗骨从台湾移送回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安葬。 墓碑的背面,刻着朱芳春泣血手书的“归来兮”,这三个字犹如一声召唤,承载着她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全部。